规划原文:茂名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《茂名市生态环境保护“十四五”规划》的通知
一、编制背景
“十四五”时期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会精神,开启茂名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。为全面落实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围绕美丽茂名建设的总要求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、《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、《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“十四五”规划》、《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等文件,编制本规划。
二、编制原则
《规划》的起草和修改完善过程中,始终注意把握“三个坚持”。一是坚持对标对表,对标2035年生态环境保护远景目标和“十四五”生态环境保护新任务新要求,明确干什么、怎么干;二是坚持科学合理,对照“十三五”规划完成情况和“十四五”时期新的要求,规划目标的设定既符合我市实际情况,又符合广东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要求,对工作起到鼓舞推动作用;三是坚持务求实效,认真开展前期调查研究,聚焦生态环境领域结构性问题、污水处理短板、农业污染等问题,突出重点、系统治理、分类施策,有针对性地部署任务、制定措施,以“工程化、项目化”思路推动规划任务落实落地。
三、“十四五”发展目标
到2025年,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,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显著增强,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,环境安全与人体健康得到有效保障,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初步建立,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深度融合的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,为建设美丽茂名打下坚实生态环境基础。
四、规划主要内容
《规划》共分15章60节,设置12大重点任务、18项主要指标(3项约束性指标,15项预期性指标),及重点工程附件。
一是坚持战略引领,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。立足新发展阶段、贯彻新发展理念,完善生态保护红线、环境质量底线、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“三线一单”生态环境空间分区管控体系,细化陆域、海域重点环境单元管控,发挥各区、县级市及经济功能区管委会比较优势,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,形成优势互补、高质量发展的“一主三副两轴、一屏一片一网络”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,立足粤西区域发展布局,科学构建新型城镇体系。
二是以“三水统筹”为重点,改善全市水域生态环境。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,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,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,统筹水资源利用、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,打造绿色生态水网,重塑“鱼翔浅底、水草丰美、秀水长清”的茂名美丽河湖。
三是以“系统治理”为手段,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。聚焦臭氧协同防控,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,提升大气污染精准防控和科学决策能力,持续推进挥发性有机物(VOCs)综合治理,深入开展工业炉窑和锅炉污染综合治理,强化移动源监管,让“蓝天白云、空气清新”成为常态。
四是以“海陆统筹”为原则,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。坚持陆海统筹,全面加大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力度,强化陆海生态系统保护,推动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,推进美丽茂名海湾建设。
五是以“安全利用”为导向,保障土壤生态环境安全。坚持保护优先、预防为主、防控结合,协同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,确保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安全。
六是以“乡村振兴”为目标,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。开展乡村绿化美化,依托绿水青山、田园风光、历史文物古迹、岭南特色乡土文化等优势资源,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,推动乡村生态振兴。
七是以“循环利用”为重点,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。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,牢固树立固体废物环境风险防控底线思维,强化固体废物环境风险防控,以“循环利用”为重点,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,保障生态环境与健康。
八是以“风险防控”为重点,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。牢固树立环境风险防控底线思维,加强生态环境风险源头防控,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、危险化学品风险管控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。全面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环境应急处置能力,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,全力保障健康安全的人居环境。
九是以“减污降碳”为抓手,积极应对气候变化。围绕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部署,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,推动重点领域碳减排,构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协同防控体系,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改善,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,显著增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。
十是以“改革创新”为引领,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。持续改革创新,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,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体系,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支撑体系,构建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和多元共治现代环境治理体系,打造“绿色茂名、低碳茂名、美丽茂名”新名片。
十一是以“大数据应用”为基础,建设信息化管理体系。充分利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新技术赋能生态环境保护,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、信息感知、执法监管、管控调度、环境应急、科技支撑能力建设,为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和有效手段。
十二是开展全民行动,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。落实“美丽中国,我是行动者”活动,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,增强生态环保意识,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,加快构建全民行动体系,更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,推动形成人人关心、支持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。
五、保障措施
为确保《规划》任务落实落地,强化项目支撑,专门设置了水污染防治、大气污染防治、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、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、核与辐射安全及污染防治、农村环境整治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、生态环境执法及应急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、生态环境科技支撑等10个方向的重点工程,共计103项。同时《规划》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:一是明确任务分工;二是健全环保工作机制;三是加大环保投入;四是强化评估考核。